张仲景113个药方 中医张仲景全部处方

作者:小彩 时间:24-05-16 阅读数:52人阅读

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

1、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是:附子(制)300g,干姜200g,炙甘草300g。为棕黄色的液体;气香,味甜、辛。功能主治:温中祛寒,回阳救逆。用于阳虚欲脱,冷汗自出,四肢厥逆,下利清谷,脉微欲绝。炮制方法 附子、甘草加水煎煮二次,第一次2小时,第二次5小时,合并煎液,滤过。

2、张仲景的四逆汤配方:附子一枚,生用,去皮,破八片(12克);干姜一两半(9克);甘草二两,炙(6克)。用法用量: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,去滓,分温再服。强人可大附子一枚,干姜三两。现代用法:水煎服。功效:回阳救逆。主治:心肾阳衰寒厥证。

3、四逆汤由附子,干姜,炙甘草三味药组成。四逆汤是古代用于治疗霍乱病的急救方,用于以下利清谷,四肢厥冷,脉微欲绝为特征的疾病。适用于形体肥胖,面色晦暗,精神萎靡,眼胞浮肿,平时怕凉,恶寒喜暖,大便不成形的患者。

4、当归四逆汤:桂枝芍,细辛甘草木通着。再加大枣治阴厥,脉细阳虚由血弱。〔当归、桂枝、芍药、细辛各二两,甘草(炙)、木通各二两,枣二十五枚。成氏曰∶通脉者,必先入心补血,当归之苦以助心血。心苦缓,急食酸以收之,芍药之酸,以收心气。肝苦急,急食甘以缓之,甘草、大枣、木通以缓阴血。

5、张仲景标准配方是由附子、干姜、甘草组成。方剂中,生附子大辛大热,能够温壮命火,破阴逐寒,回阳救逆的功效,作为君药来使用。干姜辛热,能够温中助阳、散寒通脉,作为臣药使用。附子、干姜一同使用,一个药物能够壮命火,一个药物能够温脾阳,两者配伍可以使回阳的力量更加强大。

解读张仲景名方,桂枝芍药知母汤,清理骨缝深处的风、湿、寒

1、这张方子,也可以看作是 桂枝汤 变化而来, 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大枣、生姜。方子中的 麻黄、桂枝、附子、生姜 四味药组成了一个强大、强力的先遣队,对骨缝、关节深处的寒邪发起进攻,毫不留情。一点都不会放过,全部给它搜刮出来。

2、其中, 白芍,就养肝柔肝 ,并且还有收敛的一个作用,可以防止麻黄桂枝的药性用得太快,太猛,伤到身体, 知母则是清热、化热。最后用甘草来调和诸药。

3、桂枝12克,芍药9克,甘草6克,麻黄6克,生姜15克,白术15克,知母12克,防风12克,附子(炮)15克。祛风渗湿法:风易与湿相合形成风湿,风性上扬而游走不定,湿性下注易袭阴位。风湿性关节炎疼痛游走不定,下肢沉重,血沉快。湿邪郁久化热,湿热相合则关节疼痛、发热。

4、张仲景的方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方的是桂枝汤。桂枝汤,作为张仲景《伤寒论》的首方,自古以来便被誉为天下第一方。这一称誉并非空穴来风,而是基于其组方之精妙,以及其广泛的应用范围和显著的治疗效果。首先,桂枝汤的组方体现了中医药学的精髓。

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多少首

伤寒论,著论22篇,记述了397条治法,载方113首,总计5万余字,但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杂病部分没了踪迹。王叔和的功劳,用清代名医徐大椿的话说,就是“苟无叔和,焉有此书”。伤寒杂病论的影响:指导后世医家临床实践,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辨证和治疗的一般示范。

《伤寒杂病论》共载方360余首,许多名方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沿用。仲景方剂被称为“经方”。经方在君、臣、佐、使的配伍运用和加减变化上具有严谨的法度,遣方用药,各具特点。如伤寒六经各有主证,主证有其主方,主方有其主药,根据病证变化,加减化裁,极其灵活。

在中药方剂方面,《伤寒论》载方113首,《金匮要略》载方262首,除去重复,两书实收方剂269,使用药物达214种,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,被誉为“方书之祖”。

张仲景22个经典药方,每个只有三味药,但效果很好

而在一千八百年前,医圣张仲景用羊肉做汤,给里面加一些 当归和生姜 ,竟能发挥奇妙的 养生 治病的作用。而且生姜也是发表散寒的良品,无论冬夏均可使用,是四季必备、食药两用的好物。再加上当归补血活血、润燥止痛,三味组合,可谓是妙不可言。

我给大家分享3味药,分别是干姜、附子和肉桂。这3味药是张仲景在《伤寒论》中经常提到的 “补阳”、“还阳” 的中药。干姜性味热、辛, 入胃、脾、心、肺经 。有温中散寒,回阳通脉,温肺化饮之效。

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叫“茯苓杏仁甘草汤”组方是由茯苓、杏仁、甘草配制,简简单单的三味药可清肺健脾,利水渗湿。我们先来看看这茯苓,味甘、性平,入心、脾、肺、肾经,具有利水渗湿、健脾益胃、宁心安神的功效。

故去之。一千八百多年前,医圣张仲景写下了这一张千古名方:——甘麦大枣汤。仅仅只有三味:甘草、小麦、大枣,却有神奇的疗效。便秘也有极大的帮助。情绪不稳定,经常有想哭的冲动,或频频打呵欠,因肠胃虚弱造成的精神不济,多饮用此汤都可以改善、对工作压力造成的情绪改变,也有很好的减压效果。

半夏,辛温之物,能化湿化痰,通阳散结,解决湿痰和寒痰的凝滞;桂枝则凭借其辛热特性,发汗解肌,温通经络,阳气化气,有效对抗寒气对阳气的侵害;甘草甘平,补脾益气,清热解毒,平缓咳嗽,为脾肺之气提供支持,防止湿气滋生,痰液聚集。

这三味药是很有来历的,它是医圣张仲景留下的一张千古名方,名叫甘麦大枣汤。根据临床经验,此方不仅治妇人脏躁,对男、女、老、少(如小孩夜啼)用之对证都有效。甘草三两、小麦一升、大枣十枚,上三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温分三服。

桂枝汤——张仲景伤寒论第一方

1、张仲景的方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方的是桂枝汤。桂枝汤,作为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中的首方,被后世医家赞誉为群方之首。其药物组成简单,但配伍精妙,能调和营卫,解肌发表,调和气血,脾胃,阴阳,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。首先,桂枝汤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2、张仲景的方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方的是桂枝汤。桂枝汤是张仲景所著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极为重要的一剂处方,它由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五味药组成。这个方子不仅结构简单,而且应用范围广泛,对于多种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。

3、张仲景的方子中被称为天下第一方的是桂枝汤。桂枝汤,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方的中药方剂,源于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。其药物组成主要包括桂枝、芍药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等几味药,通过巧妙的配伍,达到了调和营卫、解肌发表、调和气血、调和脾胃、调和阴阳的绝佳效果。

张仲景治上热下寒五个方子是什么?

是甘草泻心汤。甘草泻心汤出自张仲景《伤寒论》。主治伤寒痞证,胃气虚弱,腹中雷鸣,下利,水谷不化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;狐惑病。临床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、白塞氏综合征等。

临床上,常用甘草泻心汤来调理治疗。甘草泻心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具有益气和胃,消痞止呕之功效。适用于脾胃虚弱、中焦升降失司、气机痞塞,症见胃气虚弱、腹中雷鸣、下利、水谷不化、心下痞硬而满、干呕心烦不安。组成有:炙甘草、黄芩、干姜、半夏、黄连、大枣6味中药。

这种类型的上热下寒,用张仲景的栀子干姜汤就能解决。听名字就知道,又是一张简单的方子。是的,仲景先生从千军万马中挑出了两位佼佼者,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,挑的是谁呢?干姜和栀子。用意已经非常明了了,用栀子清上热,用干姜暖下寒。栀子清上热。

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。 上热下寒泡脚方:黄连5g,黄芩8g,干姜10g,法半夏10,肉桂5g,艾叶8,炙甘草5g。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,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。 既然是上热下寒,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,将上面的热引下来,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。

思路是: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,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,这样上下对流,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。

张仲景在他的《金匮要略》里面,不仅给了我们思路,还给了我们方子。这个思路是: 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,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,这样上下对流,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。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,正气内存邪不可干,引火下行是祛邪,扶正祛邪双管齐下,既治标又治本。这个方子是:甘草泻心汤。